【 嘉義景點|西區 】隱藏超過半世紀!嘉義製材所地下建築重見天日

Updated 2019-07-17

撰文:深海魚

即刻加入ReadyGo官方Line@,獲得第一手旅遊資訊與優惠折扣 加入好友

一百多年前日本人發現了阿里山森林資源,為了將這些資源運送下山,興建了森林鐵道。並且在嘉義市的北門驛附近興建了一座製材所(今嘉義市立博物館後方),用來處理運送下山的原木。由於製材所的規模、產量頗大,儼然成為東亞最大的檜木集散市場。嘉義市也因為這些珍貴的木金,帶動了木業的興盛,造就了嘉義市的快速繁榮,也有了「木都」的封號,更讓當時的嘉義市晉進升為台灣重要先進的都市。

圖/深海魚

圖/深海魚

這座製材所在日治時期稱為「嘉義製材工場」,於1914年開始運轉。它包含了杉池、天車、貯木場、火力發電動力室、乾燥室、機具工廠、辦公室等等設備,整體面積約有16萬坪。是嘉義製材產業的核心,也是台灣林業製材發展的先驅,其中用以浸貯木材的杉池更有7座,是當年東亞規模最大的貯木池,諸羅八景之一「檜沼垂綸」指的就是這裡。

圖/深海魚

可惜後來杉池大多已填平並改建為文化中心、音樂廳、博物館等,僅存文化局北側經人工美化的水塘;另外由於當初台灣的電力無法供給製材機具所需的大電力,西元1913年興建一座火力發電動力室。供給當時整個場區包含北門,小至路燈,大至九呎鋸台,都是使用動力室發電運作,動力室除了是嘉義最早火力發電廠,也是嘉義第一座鋼骨構造的鋼筋混體土建築,如今保存下來留有當年發電的配電設備;

圖/深海魚

圖/深海魚

興建於1914年的乾燥室也是製材工場的第一代建物,主要是在控制木材的含水率,也是台灣唯一採用蒸汽熱風方法乾燥木材。最獨特的是它的建築外觀,白灰色的長形水泥建築,及內部空間的結構,每個環節都是經過巧妙設計,可說是林業製材建築代表。

圖/深海魚

然而製材過程最核心的製材室,卻在1941年嘉義大地震時,將第一代有三層樓鋼筋水泥打造的製材室震毀,由於正值二戰時期,於是馬上興建了第二代製材所,也就是現在被指定為歷史建築的機具室及辦公室(2002年登入市歷史建築)。

圖/深海魚

二棟建築是由多數木材所打造,採用了許多的木造工藝,讓整棟建築繁複又有秩序,因是震後興建所以特別強調防震,在機具工廠北側外牆設計有扶壁列柱,且因戰爭金屬物資受限,以組合樑柱方法,用小構件的組合打造成大跨距的架構,來創造機具工廠氣勢。這二者都是第二代製材所的二大建築特色,是台灣建築上少見的傑作,更是台灣木結構建築的發展上,都是不可或缺的特質見證。

圖/深海魚

2016年嘉義林管處對製材所進行整修時,承包商施工中意外發現地底下藏有東西,經金屬探勘與人工試掘後,果真在機具室的地底發現「地下動力遺構」,讓隱藏半世紀的地下遺構重現世人眼前。除了讓人了解當初木材產量之大及動力設備規模外,也因這些遺構的出土,讓製材所更有文化價值,也成為了歷史現場再造的最佳代表,且有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。

圖/深海魚

圖/深海魚

圖/深海魚

70年代林政的改變,在全面禁止伐木後整個木業逐漸蕭條沒落,製材所也隨之走入歷史,消失在時光的舞台上。最後在林務局的調查研究及修復後,這座曾是東亞最大的製材所再來將配合著「林業文化列車」的活動讓民眾前來參觀,除了能看到各種早期林業相關建築設施、機具外,更能直接感受到當年木金時代風光的盛況,也能對阿里山林業文化有更多一層認識。

 


感謝嘉義里亞行旅同意轉載 原文連結

賴國華(1978年),台灣嘉義人。
新生代傑出攝影師,著名阿里山森鐵紀實影像者,以空拍機、俯瞰視角紀錄林鐵之美,臉書帳號取名「 深海魚 」,常發表許多空拍林鐵車站及沿線美照,都獲得臉友熱烈回響。

看更多>>
【 阿里山懶人包 】2018 嘉義阿里山景點全攻略 深度在地體驗品嚐美食

【 嘉義景點|竹崎 】全台僅存折返式車站,登小百岳「獨立山」賞螺旋狀鐵道

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,不得轉載。 若有文章授權需求或合作請寄信至[email protected]

想知道更多優惠好康 加入ReadyGo Line@
更多精選住宿美食 追蹤ReadyGo FB
第一手旅遊資訊 追蹤ReadyGo IG

在 Google 新聞追蹤 ReadyGo
隨時接收最新旅遊資訊

請到 Google 新聞主頁,點擊右上角星星,即可追蹤